廉政要闻
    廉政要闻
   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正文
    人民日报:乱问责、错问责、问错责现象冒头
    发布时间:2018年12月03日 00:00 发布者: 浏览次数:

    因洗澡迟接巡查组电话访谈,被给予警告处分;教师假期自费聚餐,被纪委通报批评……近来,一些执纪简单化、问责粗线条甚至乱问责、错问责、问错责的现象冒头,虽然事后相关处理被撤销,却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。

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,“动员千遍,不如问责一次”“有权必有责、有责要担当、失责必追究”逐渐成为共识,也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规范。过去问责不主动、追责不给力的现象大为减少,失责必问、问责必严成为常态。基层干部作风明显转变:叉着腰跟百姓聊完就走的少了,搬来板凳仔细记录的多了;把时间花在开会务虚的少了,把精力放在攻坚克难的多了。高悬问责利剑,剑指党员干部担当“塌肩膀”、干事“软无力”的弊病,收获良好效果。

    然而,由于对党内法规学习不透彻、领会不深刻,追责方向跑偏、问责用力过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。有的搞起“凑数”式问责,把问责泛化、扩大化;有的“看人下菜碟”,上宽下严,追下不追上,问小不问大;还有的不分青红皂白、不论具体是非、眉毛胡子一把抓……如此问责,再严厉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,只会让被问责干部内心有结,更让其他党员干部感到不公,削弱了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,无益于作风建设,也不利于基层治理。

    问责是管党治党的手段,是手段就得讲究运用水平。我们把问责比作“利剑”,利剑不仅在剑之锋利,更在挥剑之精准。某地在处理一起火灾事故时,专门召开两次市纪委常委会议,研究对一名村干部的问责。有人点评道,纪律面前,政治生命平等,这才是对干部负责的态度。一事当前,该不该问责、谁该被问责、怎样问责、问责到何种程度;是政策问题还是领导问题、是布置问题还是落实问题、过失在哪个环节、怠政在哪个层次,只有把利剑插到问题的“七寸”,精准作出处置,依责量纪,才能把该打的板子都打准,让被问责的干部心服口服,从而起到“问责一个、警醒一片”的效果。

    能否科学精准问责,表面上是精细操作的问题,背后却是思想作风问题。要使问责利剑精准出击,还需做到公道正派。然而,有的执纪问责仅凭领导喜好、违反民主集中制,把党章、问责条例、党内监督条例、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放在一边;有的则陷入“本本主义”,不考虑特定历史条件、地域因素和当事人实际,分寸失当、宽严失度;有的面对突发事件从速、从重问责干部,只为舆情迅速降温,好对上级交差;有的“懒政思维”作祟,滥用监督问责推动工作,而对工作困难不闻不问。凡此种种,说明思想作风偏一寸,执纪问责歪一尺。问责的震慑力来自公信力,而公信力离不开思想作风的护航。

    尽管问责是一把利剑,但不能忘记,问责也是一把手术刀,为的是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。强化问责,意在唤醒责任意识、激发担当精神。对问题干部进行相应问责必不可少,但也要依照“三个区分开来”给予纠错的机会,形成严格问责、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的协同机制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,是维护政治生态健康的“医生”,需把治病救人放在重要位置,既要防止“肌肤之疾”化为“骨髓之痛”,又要保证问题干部康复之后,以新作为新气象为百姓服务。

    当前,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,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,脱贫攻坚跨入决胜阶段,尤需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、创造性。唯有慎之又慎的精准问责、细之又细的严管厚爱,才能引导干部为民务实、改进不足,拧紧责任发条,为了人民群众的“岁月静好”更好地负重前行。